貝葉經起源于古老的印度,隨佛教的東方旅行傳入中國。紙未发明之前,經文和佛像,都是刻在貝葉上,故名貝葉經。西雙版納发現的貝葉經,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。內容除南傳上座部佛教經典外,還有許多傳說、故事、詩歌和曆史記載等——貝葉經成了傣族社會各種文化知識和思想觀念的薈萃之苑。
制作好的貝葉經耐磨輕便,千百年後字跡仍可清晰辨認。唐朝時,玄奘法师西行取經,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,带回657卷經書,這些佛經便是貝葉經。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傳》卷六載:“丁卯,法师(玄奘)操貝葉開演梵文。”至今,部分經書仍藏于西安大雁塔中。
佛教既滲透于傣族人的信念與習俗之中,也影響著他們的審美。紅色、黑色、金色,佛教寺廟里大片使用的顏色,也常被用于日常生活的器物,織錦的著色,刻貝葉經的鐵筆、壓制貝葉的模具等,都能尋到佛教的蹤影。
刻經是一種修行,在這日日夜夜,一筆一劃的篆刻中,平复戾氣,克制欲望,獲得生命的平和。
貝葉經也是制作佛牌常用的原材料聖物之一,很多老貝葉經可能曾被多代高僧翻閱誦讀,至到破爛老化,就會用火燒成經灰,用來制作佛牌,我們經常就聽到,"貝葉經灰版"的佛牌,就是以此作為主要材料,如LP TOH WAT PADU CHIMPEE制作的必打佛牌,大家一定不會陌生的了吧!